第三卷 尾声 上(1/2)
苏州城的这场市民暴动被平息下去了,代价就是颜佩韦、杨念如、周文元、沈扬四人的主动伏罪。其实,他们原本是有机会跟官府谈判的——就是寇慎带人前来劝说时。可一块石头改变了寇慎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当暴动的百姓陆续往外散去时,一队骑兵出现在了马杰和李毅身前,把他们和十几个漕帮弟子全部抓了起来。当他们看到戚辽骑在马上那两道冰冷的目光时,就知道当初找颜思齐的晦气是多么愚蠢的一个决定。然而,事情的结局还是跟后世一样,是五个人被抓,多出来的那一个就是马杰,李毅却不再内。原因很简单,李毅是漕帮的人,而且家里有钱。漕帮和李毅家里送了一万两银子给戚辽,于是就把李毅给赎出来了。而马杰所在的镖局出不起这笔钱,马杰也就成了五人墓中的最后一位“烈士”。
在苏州民变事件的善后处理过程中,毛一鹭这位吓得躲到茅房里的巡抚大人充分展现出了他的官场智慧:他首先承认了自己的“失察”之过,然后把民变说成是了一场蓄谋已久的暴动,而幕后的主使,就是江南的东林党人。他们因为不满同僚在朝中的失意,不满魏忠贤九千岁在活着就能享受世人的香火跪拜而心生怨念,于是煽动无知百姓闹出了这么一场风波。在暴动过程中,江苏巡抚毛一鹭坐镇巡抚衙门,调度各方;江苏布政使曹长鹤以高龄之躯坚守在第一线,确保祠堂不受损坏;江苏按察使王启泰奔走各方,协调平乱事宜;苏州知府寇慎为了劝说百姓,不幸为飞石所伤;苏州兵备道张孝带兵坚守巡抚衙门,与暴民血战一天一夜;吴县知县陈文瑞携水车四处救火,使苏州城免于大火……当然,功劳最大的当属彻夜看守钦犯魏大中和周顺昌的钦差大臣林腾甲、率军平乱的昆山卫参将杨御蕃、战斗在苏州街头的锦衣卫千总戚辽,还有壮烈殉职的锦衣卫千户张应龙等三人。另外,毛一鹭也没有忘记织造局大太监李实。尽管李实在此次事件中什么都没做,可毛一鹭还是把组织人手运送水车和食物、妥善保护库存的十几万匹生丝、棉布的功劳给了李实。这样一来,苏州城上上下下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官员一个不差,全都成了有功之臣。
最后,关于暴民的处理,毛一鹭和苏州官员们的意见是:宽恕从犯,严惩主犯。即对被煽动、被蛊惑的大部分参与者不予追究,但是对主动伏罪的颜佩韦、杨念如、沈扬、周文元四人和没钱“赎身”的马杰五人,则以证据确凿、供认不讳为名,一律处以绞刑。
颜佩韦、杨念如、沈扬、周文元、马杰五人是在苏州闾门外的吊桥上被行刑的,五人在行刑前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在数万百姓的注视和涕泣中被吊死在苏州城头。
两年后,天启去世,崇祯即位,阉党倒台,东林党人重新得势,苏州百姓才将魏忠贤的生祠拆毁,并将五人的尸骨搜集起来,葬于苏州城外虎丘之侧,便是后世苏州的著名景点“五人墓”。
然而这场精心安排的大戏却缺了大小两个主角,一个是钦差大臣林腾甲,另一个便是戚辽。
戚辽没有忘记魏学洢手上的那三万两银子。于是他趁苏州城里大大小小官员全都前往闾门外的吊桥上观看行刑的机会,兑现了对魏学洢的诺言。戚辽给了看守魏大中和周顺昌的文之炳五百两银子,魏学洢便顺利的见到了父亲魏大中。父子二人只交谈了半个时辰,戚辽就把魏学洢带走了,分别时,他告诉魏学洢,他们会走水路将魏大中和周顺昌押送进京,如果他愿意,可以尾随官船而行。魏学洢谢过戚辽,便先行前去准备了。送别魏学洢后,戚辽换上一身布衣,打马朝金鸡湖而去,他和颜思齐还有一个约会。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七月的苏州酷热难当,一回到织造局,李实便仰面朝天的大喊了一句,叫跟在一旁的胖太监和前来迎接的小脑袋太监一头雾水。五人行刑的时候,李实去织造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