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9章 半个世纪夫妻相濡以沫 …(2/3)

漫步,他触景生情,心不时飞回起戈庄,回到妻子身边。

园内以雪松、黑松、垂柳等林木配以樱花、碧桃、红叶李、紫丁香、连翘、月季、火炬树、合欢、毛竹花卉的景色,使他留连。

花前月下,生活环境的激发使他顿觉城市生活的多姿多彩。

看到在城市天天同进同出的双职工,特别是周日,夫妻双双带着宝宝逛公园的情景,未免产生一丝羡慕。

一个潜藏已久的念头自然而然地冒出来:把老婆孩子带进城里来。

这个渴望已在宋文荣脑际萌生多年了。只是那时自己也没有进城,美梦无从谈起。今天“八”字有了一撇,才敢兴这个心。

改革开放以后,下放土地,分了23亩地,养了两个大猪了,老婆在家支撑门面也有很大难度。有时大队和小队干部会给你“小鞋”穿,而且是无形的:一样的家口,一样的劳力,比方说都是七口家,劳力一样,挣的工分一样,但是分东西时侯老是比人家的少。

以后家属就问宋文荣,他没给咱亏吃?怎么咱和人家一样的家口,分东西就比人家少?

宋文荣说,这不能,他不能这么办。

后来,县供销社社刚进来小计算器,配给宋文荣一个,他将小队分的东西加减乘除一计算,还真发现小队会计做了手脚。

真叫宋文荣说对了得罪了队长干重活;得罪了会计用笔戳;得罪了保管码成坨,得罪了挖大粪的,两勺顶一勺。

宋文荣不服这个理,他一大早找上门,质问会计“为什么分配东西不公?”并要来账本查看,果然少分给宋文荣家东西。

以后到了土地承包给农户,小队会计扣宋文荣家一撮扫炕的扫帚苗,几斤地瓜干、几斤豆子,都给宋文荣家补上了。宋文荣赌气地说这就叫“年头月尽”,你想再给亏吃,没门了。

宋文荣一家的生活充满好多艰难,宋文荣积极争取农转非,就是感到让生产队管着不自由。

宋文荣最初想的是一步到位,农转非。

他找好友商量办法。

朋友建议他给分管领导送礼,好事多磨,说不定这条路能走通。

那一年的除夕,他用纸箱子装了几瓶好酒,往领导家去送。到他家一看关着门,人家在院子里打扫卫生。领导的老太太听到有人敲门,就支使儿子出去看看,还喊道“关门,关门,别让进来”结果宋文荣他吃了“闭门羹”。

宋文荣闷闷不乐地回到家,张淑霞知道事情没有办成,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就做了两菜,拿来酒,让宋文荣以酒解愁。宋文荣心知肚明,打心眼里感谢身边有个同舟共济的好女人。

以后成立了公司,宋文荣评上了工程师。劳动局每年要从各个部门选拔一批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的,在即墨当时向省报了16人,其中有宋文荣。

1984年宋文荣升任即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经理,l988年l2月22日,山东省劳动厅发文,宋文荣由农民合同制工人正式转为城镇合同制职工,宋文荣率先解决了本人城市户口。

“走出农村,举家进城”,宋文荣靠不折不挠的努力,走出了人生关键一步,而这一步走了23年。供销社主任吕周德帮了大忙,说宋文荣已在县供销社工作多年,干得很出色,他现在已是即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经理,办了城镇正式职工,全家户口从远郊农村转到城根下的农村,在情理之中。这叫“农转农”。

1984年,宋文荣的5个孩子,老大18岁了,小的也10岁了,首先将他两口和两个男孩的户口迁到近郊,3个女孩暂时留在老家。

宋文荣善于经营企业,也善于经营家。他把家迁到即墨近郊,又琢磨孩子的出路。女儿初中毕业,他不主张让女儿走“高中——大学“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