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十三章司马光任职史官(2/3)

太宠着士大夫了吧!要是士大夫犯了国法,也不处理,国法威严何在,国法岂不是只给百姓制定的,百姓心中能服气吗?”于文道:“司马大人说得极是,我明白了。士大夫犯法也当治罪,军士涅面是陋习,这都是太祖的过错,应当记下来,留给后人说道。宋朝是篡后周而得天下,已经是为世人诟病,又灭十国,多是无辜之国,是为不义。司马大人说得是,我们做臣子得只当为天下做事,虽然为朝廷命官,当要对得起国家和天下黎民,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为了躲避朝廷的锋芒,而苟全性命。不在乎一朝一代,要从中国的大历史上着手。想当年春秋记载崔杼弑庄公,杀了几个史官,最后的史官还是将此事记载下来,我们史官当要如此,对于太祖的过错也要一点不错的记载下来,供后人论说。虽然我们食朝廷俸禄,但是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君有过,不指出也是不忠,宋朝也是中国一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段,从整个中国的大角度来讲,宋朝地位比整个中国的地位要低,宋朝是不能凌驾于中国之上的,所以对宋朝开国的君主的过错当然要记下来。太祖不是国家,宋朝只是社稷,也是保卫中国的卫士,要是触犯了国家的名誉和命运也当被清除掉。”

司马光说道:“太祖传位太宗,高风亮节,传弟不传子,为了天下不再混乱,可大书一笔。”于文道:“太祖自知篡得后周天下,也知若是幼主登位,恐难以服众,压不住一些手握重权的大将。于是让弟弟太宗继位,太宗正值壮年,即使有心思的大将和文臣都不敢僭越,天下至此安定下来。只要过了第二代,我朝政局稳定,一些心怀不轨的大将和文臣也无法成功起事,天下黎民百姓都少了刀兵之苦,个个安居乐业,这岂不是美事?”司马光说道:“太祖定下的赎买幽云十六州的国策是个好主意,但是太宗没有遵守,只是一味的用武力解决,才造成了雍熙北伐,败于辽国。后来澶渊之盟,辽国与我国结盟,宋朝给辽国岁币,实际上也是遵守了太祖的赎买国策。从今天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国策定的还是比较合理的。宋辽的争端终于解决了,也有了几十年的北方边界的安定日子。”于文道:“太祖恐杀人太多,所以定下和解之策,但是还是心怀幽云十六州,志在收复失地,也没有放弃。从长远看,只要宋朝安定,不出大问题,攒多了银子,迟早会收复这些失地。而且西夏和宋朝的争端也是根据澶渊之盟的样板来解决的,也是太祖定下的赎买国策。太祖有功于天下,但不知有没有人坏了这个国策,挑起边境战争?宋朝周围强敌林立,一旦起了争端,不是此国,就是彼国可能会压制大宋。周围那么多邻国,要是一旦起了战争,这些强敌会不会将宋朝吞并?而且这些邻国自古就开始学习中国,现在也是羽翼丰满,不可再视他们为小国蛮夷,否则后果不堪想象。”

司马光又说道:“太祖重文治,将朝中政务都交给文官处理,武将专心军事,这样的话,政局显得温和而又规范,武将们专心军事,少了些政务上的纷争,使得军事业务更为熟练,不再干涉政局,使得政局十分稳定。但是文官中又形成了党阀,互相攻击,这一点是太祖没有想到的。如范丞相行新政,朝中保守分子攻击明显是非常得力的新政,甚至有些人跟新政并无多少干系,这就是理想不同造成的党争。这些人昧着良心攻击正确的新政,而实行非常过时的旧政,无非是新政使得他们失势,看不得范丞相成就功业,象吕夷简和夏竦等人都是守旧分子,这些人对于范丞相有门户之见。还有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获得者,见不得新政坏了他们的好处,如章得象就是这样的人,他对别人讲国法,对自己讲自由自在,与范丞相也是党争。只可惜范丞相和富枢密使两个大君子都在京外避难,实在是可惜。”于文说道:“新政也给人当头棒喝,警醒了世人,守旧的大臣再也不敢为所欲为,朝中还有很多正人君子,至于新政施不施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