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王安石想宋朝职官改革(1/2)
王安石将自己的公务处理完之后,在衙门里的正堂作着,命诸位师爷都出去,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想事情。王安石想:“宋朝的职官当要改革,比如大宋天下之首为君主,天下分各朝代,各朝代就是社稷,各朝君主只是各朝社稷的首领,也是这朝天下的首领,但是各朝都是中夏,单讲天下是指整个由古至今的中夏,社稷只指本朝的天下。故君主是社稷之首,社稷分政务和庶务,政务首脑就是相。庶务比如军事和监察都有人负责。但是古代宰相还管财务,到了我大宋朝,将财务也分立出来由三使司来管理,三使司的长官叫计相。君主和处理政务和军事以及监察的大臣一起召开朝会讨论朝政。”
王安石道:“君主的处理朝政的机构叫内务省,各种向君主上奏的文书都要由内务省处理和整理,然后上报君主,君主决策。宰相们处理朝政的机构叫尚书台,尚书台是宰相们处理公务的机构,各部的文书上报到尚书台,尚书台进行整理后送给各位宰相,宰相们的处理意见,由尚书台下发到各地进行执行,有的需要上报君主的,就由尚书台上报到内务省,由内务省上报君主,由君主处理。”
王安石又想:“这些都是大宋的制度,处理公务的都知道,但是就是朝议需要完备。所有的事关朝廷的大政都要由朝议讨论。然后再由君主吩咐内务省告知尚书省的各位宰相,由他们处理。”
王安石道:“天下的官员的选任都由吏部选拔,但是不如设立一个九品中正院,将各地的品学兼优的人担任,发给俸禄,免得其无法施展手脚。对于选拔官员,包括宰相在内,当君主和大臣们朝议的人选定下来后,由九品中正院的中正们商讨,各位中正都是各地的高士,又接触社会,了解百姓的感受,也知道这些需要选拔的人选的具体情况。只要中正们议论过后,觉得没有问题,就可以让这些人选任职,由君主让尚书省和吏部下文书,到各部任职。当然这些人选包括各宰相,六部,军事和监察的负责的大臣。”
王安石想:“至于君主是祖制上定下来的,是嫡长子继承制,都是由朝议议论后定下来的,也应当由九品中正院的中正们议论,经过议论觉得没有问题了就让内务省和尚书合署发公文,加盖传国玉玺,由皇帝藏在后宫,文书还有另外两份放在内务省和尚书省。”
王安石想:“至于新君主确实有不胜任的,要根据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道理,将新君主安置他处,选皇族中其他藩王继承君主之位。不然,君主自己无法独立思考,没有能力处理朝廷政务,必将被奸臣利用。”
王安石想:“这是朝廷的改革想法。至于各府县,就是朝廷明文定下各府县的职官的名称和各官员的选拔任用的方法,官员仍由吏部认命,由朝廷朝议议论后定下来。”
王安石想:“各县都是科举出身的进士或者举人任官职,还是值得朝廷信任的。但是乡里都是百姓自己推举的人担任的,乡里是天下最底层的,乡里推举的长老,不是官员,只是替朝廷和百姓办办事情。但是乡间由于是最底层,所以很混乱,土匪横行,盗贼纷起,要设立保甲,是乡民自己保卫自己的军丁,各户都要出丁男,编成保甲,称乡勇,由各户自己出钱保护自己。乡勇首领要由各家有才干的丁男轮流担任。”
王安石想:“至于科举,要改革,以前考诗赋,但是诗赋太容易,考中的不见得有真才实学,要考经义,看看举子对国道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对实际事务的处理能力。经义是个人的悟性和修养,是容不得有半点假的,有没有真本事考官一看就看出来了,要是还考诗赋,让人觉得太随意,太儿戏,似文人,而不是做官的。考经义,就是要举子有真本领,一般的人对经义的理解是很肤浅的,要是真正的有功底的人对经义就会让人觉得很长见识,经义乃是儒家的根本,儒家乃是做官的大道理,违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