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17章 哪来的灾情?(1/4)

刘健对河南的奏折尤为关注,除了灾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自己就是河南人。

本来也是一片好心,却没想到,自己的好心很可能会酿成大祸。

回到文渊阁,刘健立刻吩咐书吏,将近年来旱涝之灾的奏报,尤其是两者时间接近的,全部翻出来。

这可苦了底下办事的,虽然奏折都有誊写存档,但那都是按照地域和年份分类,现在你只给了一条线索,我去哪给你找?

最后,连翰林院都出动了,所有人一条一条去翻,还真找到几本。

一本是弘治元年,也是河南大旱,紧接着就是暴雨,黄河决堤,泛滥成灾。

还有一本是成化十五年,江西南昌和九江一带大旱,然后暴雨,鄱阳湖直接倒灌,鱼米之乡一夜之间变成泽国。

其他的都是单独呈报旱灾或者洪灾,看不出明显的关系。

“刘阁老,天色不早了,还找吗?”

刘健摆摆手,说道:“行了,去告诉大家,不用找了。”

得到命令后,众位翰林和办事的书吏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消停一会儿了。

也不知道刘阁老今日是怎么了,翻箱倒柜找这些东西做什么?

下值之后,刘健没有直接回府,而是拿着两份奏折,来到谢迁家里。

虽然内阁几位大学士相处的还算融洽,当然了,焦芳除外。

但是,李东阳和杨廷和毕竟都和靖王有过一些交集,甚至站过队,只有谢迁,不但没有挺过靖王,还曾站出来当着百官的面出言指责,所以,刘健最信任的还是谢迁。

“刘大人,这么晚过来,是出了什么事吗?”

谢迁不敢怠慢,刘健大晚上一个人往自己家里跑,绝非小事。

“于乔啊,你来看看这个。”

说着,刘健把手中的奏折递了过去,谢迁接过后,大致浏览一遍,不由得皱起眉头。

“刘大人的意思是,河南真的会发生洪灾?”

刘健点了点头,慢慢说道:“这件事,恐怕靖王是对的。”

谢迁想了想,说道:“民间曾有传言,大旱之后必有大涝,但也只是传言而已,没有人去研究过两者的关系,今日听靖王阐述缘由,虽然言语甚是晦涩难懂,但是细细琢磨之后,觉得有几分道理。”

“若是真如靖王所言,河南不日即将暴雨成灾,现如今又掘开黄河大堤,怕是下游一带的百姓要遭殃了。”

黄河下游人口密集,若是发生洪灾,甚至都来不及疏散。

“那……”谢迁也是百般纠结,“该怎么办?”

刘健忧心忡忡,他与张鹤龄只是政见不同,但是两者对百姓的态度都是一样的。

“这样吧,我亲自去一趟。”

谢迁完全没有准备,赶忙说道:“刘大人,你可不能走啊,内阁诸多事务还靠你主持呢。”

刘健叹了口气,说道:“此事是由我而起,我不能坐视不理,我走以后,内阁事务暂由你来主持。”

谢迁神色凝重,道:“刘大人,你再考虑考虑吧,我这才刚刚入阁几个月,怕是难以担当大任。”

刘健正色道:“现如今靖王已经回朝,自当继续主持大局。”

“可是……”

“于乔,我说句心里话,靖王确有治世之才,虽然做事手段有待商榷,但是并没有大奸大恶之举,我不在的这段时间,你们遇到事情多和靖王商量,凡事三思而后行,特别是自己不懂的领域,切不可擅自做主。”

听到刘健这样说,谢迁知道,这位老兄是真的心中有愧。

毕竟黄河决堤这件事非同小可,如果真的出了事,将有万千人死于非命。

而且,刘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