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四章 助剿(2/3)

后果,也要急召全国兵马勤王,

只能说明贼军确实势众,

至少不是两万余已经丧胆的征北军能够面对的。

强行带着这些人进京,不是勤王,

而是给敌军送装备和人头,顺带打击其余各路兵马的士气。

实际上,收到勤王令后,

不到两天时间,崔弘宰就完成了开拔,

并走到松林,已经是极高的效率了。

他有不得已的苦衷,众将只需要考虑军事上的风险,

但身为统帅,他却必须把政治上的风险摆在首位。

哪怕是在开京城下打了败仗,也比“拥兵自重”“坐视开京沦陷”要好。

幸好,这道及时到来的诏令,解决了军中上下的风险,让众人都松了一口气。

但肯定也有人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比如各地的“义军”首领。

领兵在外,朝堂上的事,崔弘宰管不了,也不敢去管。

这些或为了自保,或是别有目的“义军”,才是他要重点考虑的事。

想通此节后,崔弘宰立即召集众将,

宣布朝廷诏令,安排各军返回驻地的序列,

明确下步督导勤王“义军”遣散的政策限度。

得此好消息,众将士气复振——

毕竟,动乱刚刚开始,率先组建私兵的人,

都是没什么见识的“小豪”,或者“土豪”,

真正的顶级豪族,是不屑于玩这一套的,

其显赫的门第就是最好的招牌,

真等世道彻底乱了后,

他们只需要登高一呼,必然是“应者云集”。

打击这类跟脚不深,又意图不轨的“义军”,

显然要比去开京,和京营都打不赢的同舟社作战,

风险更小,收益也更多!

当然,众多的勤王义军中,也不乏一些“另类”,

比如“心怀忠义”,毁家纾难的“义士”;

或是极少数身无长物,仅剩“一身抱负”的“壮士”。

这两类人也不用打,

前者看到朝廷诏令,就会自行解除兵马,绝不会作乱。

后者丢一个小官,便能为官军出生入死,正好用以平乱。

北路勤王大军匆匆出发,又急忙赶回之时。

南路却出了一点波折——

南京(即后世首尔)勤王兵马“不遵诏令”,竟然“兵围开京”。

国主王俣震怒,“请求”的同舟社兵马助剿,

徐泽派陈达率所部五百人和三千新附军迎敌。

新附军的家人基本都在开京罗城内,

同舟社顺利拿下罗城,

既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也为他找到了“为家人而战”的责任。

而同舟社一边压制半月城内的朝廷兵马,

一边还将罗城治理的井井有条,

让原本“为活下去而战”的新附军士卒,看到了“活得更好”的希望。

此战,是新附军的正名之战。

其部气势如虹,呐喊之声直入云霄,

将士们个个奋勇争先,攻势如潮,

硬生生将两倍于己的南京勤王兵马打得落花流水,

让“传诏”并随军“督战”的李资谦都看得目瞪口呆,

随后,陈达率军一路驱赶败军至南京城下。

但陈达并没有攻城,

因为南京守臣“得知”统兵武将“抗旨”,

已经捉拿其人,并押出城请罪。

出兵前,陈达得了徐泽吩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