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五章 家天下(2/3)

商均之事。虽无帝位,却已经成了无冕之王。商均叹息无可奈何,也是继承了乾荒之刚烈血性,索性也难得再勾心斗角,不等一百五十年之期到,就直接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禹得大宝,正式成为华夏新的帝君。消息传开,南巡到了九嶷山的舜帝得知消息后,气的一病不起,不过半年时间,竟是一命归天。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世人嗟叹,得到谷风送来消息的杨帆海也是颇为感叹,不曾想华夏之事竟是开始如此演变。

随着舜帝之死,大禹稳坐华夏帝位,手握九鼎,镇压九州,天下似乎已经安稳。但不知道为何,杨帆海却是感觉此前的帝位纠缠似乎只是一个开始而已,日后恐怕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

以绝强之势,稳坐九州。虽然相鳐、相柳还有应龙都先后告辞离去,但大禹之威势,依然可以令天下无人掠其锋芒,仙族来了九州也不敢造次,哪怕是元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到此,也是先去郑城问安方敢行自己的事情。

这样的华夏虽然与曾经的华夏似乎有些不一样,但杨帆海却是很乐意看到。

曾因为借来玄黄玲珑塔为人族安置一片乐土,使得截教和阐教在九州声名大噪。这让杨帆海有种看到了蓬莱的感觉,心中不安。

大禹治水,让截教和阐教的功劳被比了下去,世人之崇拜转移到了他身上。不管他人如何,大禹终归是人族,不是坏事。

大禹治世一百五十年,人族恢复生气,虽然比不得乾荒之时,但已经相差不远。尊王室之规矩,尊贤退位。

他选择的继任者名叫伯益,乃是他昔日治水之时的得力助手,也是颇有威望,传位给他似乎是顺理成章之事。

然而事情却是没有这么简单,大禹之子名叫启,亦是一个能力超凡之人。虽然其年岁比伯益小了许多,但其运筹帷幄多年,几乎将大禹之下众多重要位置都握在了自己手中。

在民间的威望虽然是比不得伯益,可在官场的威望却是超过了他太多。与伯益只修炼强身健体功法不同的是,启还修炼了许多孙九阳教给大禹的功法,实力相对强大了许多。

在大禹传位给了伯益后半年,启发动了军事政变,将伯益杀死于郑城,其城中属下纷纷投降。华夏的地位第一次没有经过禅让传承到了新的帝俊手中,启登基,甚至更改了国号,定名为夏。

新君登基,天下闻风而动,但不是所有人都是为拥立而来,有扈氏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大禹的旧臣,伯益的兄弟,有扈氏无法接受九州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承,一番痛骂谴责之后,联合拥护伯益的其他旧部一同起兵讨伐启。

双方大军会战于甘,激战三月,启一举击败了有扈氏,天下再无反对声音。华夏更改为夏,从此传于四方。

此举可谓之是对华夏公孙王族之不敬,但公孙轩辕和乾荒等先帝都是不曾出面,而且启也是黄帝之后人,因而再无人反对。

启虽然更改了很多之前王室的规矩,但有一天却是不敢挑战,便是乾荒定下的一百五十年之期。他深深知道自己这个先祖的果断和狠厉,一旦自己破坏,结果怕是被直接抹杀。

等到一百五十年之期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太康。这绝非禅让,而是继承,曾经的禅让制度变成了一种家天下的制度。天下不再是人族的天下,而是成了启后人的天下。

期间孙九阳亲自见了启,责令他不得再将功法传承。

也不知道是公孙轩辕血脉渐渐淡薄,还是因为这家天下之举断了大禹一脉的某些气运。与祖先不同的是,太康的寿命断了许多,甚至没能等到一百五十年之期就寿终正寝。

太康之后,仲康继位。仲康无能,且体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