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50章 5.1声道(2/3)

的最大不同是采取了声画分离的技术,将声音记录在光盘上,由专用的光盘驱动器读取,另外在拷贝上录有时间同步码,用来控制光驱,使声音与画面同步。

中国立体声技术跟美国差距极大,可以说一片空白,过去中国科研的重心在国防和军事上,应用技术的投入相对来说比较少,像立体声这种技术根本就没有搞。如果采用传统模式,将声音记录在胶片上,想抢在杜比公司前面实现5.1声道根本不可能。

但中国激光技术和数字技术上跟国外差距并不大,采用的方式,通过光盘记录声音,抢在杜比公司前面实现5.1声道是完全有可能的。

就拿光盘来说,80年代中国搞出了全套光存储设备,并掌握了相应的技术。比如魔都激光技术研究所在1982年就搞出了光盘录放装置。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光存储技术没有发展起来,标准和专利最终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

用的方式搞出5.1声道并不难,真正的难点在于搞出来后,如何组织生产,以及如何推广这种设备。你技术在先进,如果不能大规模生产,如果不能大规模应用,也没有任何意义。许望秋搞5.1声道最终重要目的是让自己的格式成为视听播放设备的主流格式之一,就像上一世的那样。这样,将来做和,才不会被国外企业利用音频专利卡脖子。

以国内现有的条件搞出5.1声道的放映机后,并组织生产不难。不管是跟国内的摄影器材厂合作,还是跟自己组建生产线,都没有问题。

真正的难点在光盘生产上,以国内的现有条件根本无法组建现代化的光盘生产线,因为现在光盘是高科技,全世界只有荷兰、东瀛和法国拥有完整的光盘生产技术。

80年代国内的研究所搞出了全套光盘技术,但由于没有能力组建现代化的生产线,进行相应的生产。到90年代,中国只能从国外不断引进光盘生产线,而自己辛辛苦苦搞出来的光盘技术全部束之高阁。到后来中国成为了世界头号光盘生产大国,但利润大部分却被外国厂商拿走,完全沦为最低端的加工企业。

如果没有自己的光盘生产线,就会被别人卡脖子,就很难建立自己的光盘标准。

要解决生产线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国外引进,在引进国外的光盘生产线后进行相应的改造,进而生产出符合自己要求的光盘。只是光盘生产线属于最新技术,别人不会轻易出售,就算肯出售,价格也特别高,没有两三千万美元搞不定。

让出口公司掏两三千美元引进光盘生产线显然不可能,许望秋过去一直在为这个问题犯愁。这次香江之行,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跟霍英冬合作,由霍英冬出资引进生产线,解决光盘生产的问题。

许望秋觉得搞5.1声道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开始这个计划了。他决定回北平后就找王岚西谈谈,在出口公司成立数字影音研究所,搞5.1声道研发。

接下来的几天里,许望秋抽空到商场逛了逛,去看索尼最近推出的播放权,以及飞利浦的激光视盘。许望秋本来想买两台设备回去,让国内的专家研究,但这些设备都贵得吓人,要几千港币一台。他倒是掏得起这个钱,但自己掏实在太肉疼。他觉得还是等说服王岚西之后,由公司掏钱比较好。

这天晚上,许望秋接到了刘林打来的电话。这个时代打国际长途必须到电信局,价格也贵得离谱,30块钱一分钟。如果不是出了大事,刘林不可能打电话过来。

许望秋连忙问道:“到底出什么事了?”

刘林焦急地道:“我们剧组那个叫芦苇的编剧被抓了。”

许望秋皱了皱眉:“被抓了,为什么被抓?”

刘林道:“最近几个月搞严打,抓了很多人,没想到芦苇也被抓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