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一章 特效之殇(2/3)

结号》使用了国外最新的气爆技术,会是什么感受,但他相信老烟火师一定很难受,一定会问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啊?我们的烟火团队明明在三十多年前就掌握了气爆技术,但在三十年后拍战争戏却必须请韩国团队来做,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整个下午,许望秋都在想这个问题,甚至晚上回到招待所,躺在床上都还在思考。一直想到半夜,他终于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说到底还是统购统销政策导致的。

从50年代开始国家对电影实行统购统销,彩色电影70万一部;直到79年的198号文件才把收购价提到90万。1980年北影厂厂长王洋向中央上书,要求电影发行进行改革。最终国家调整了政策,按拷贝结算,一个拷贝9000元。不过在结算的时候只算35毫米拷贝,16毫米拷贝和8毫米拷贝主要是面向农村,是免费播放,这些拷贝都不算钱。到了1989年,由于电影成本飙升,电影厂大部分亏损,中影将拷贝费用提到了每个10500元。

按拷贝结算听起来不错,毕竟电影的拷贝数越多电影厂的收入就越多,但实际上对电影厂非常不公平。拿魔影厂的电影《喜盈门》来说,观影人次超过7亿,拷贝发行了将近4000拷贝,但大部分是16毫米和8毫米拷贝,35毫米拷贝只有241个。魔影厂的实际收入只有217万,去掉成本实际收入只有100多万。

再在拿秀影厂的《*****》来说,票房高达1.3亿,如果按后世的分成办法,分几千万是应该的。如果有这笔钱,够秀影厂吃几年了。但由于只发行了513个35毫米拷贝,秀影厂的收入只有538万,去掉成本130万,实际收入只有408万。

由于统购统销,电影的利润大头被中影公司拿走,而电影的35毫米拷贝数基本上在一百个以内,超过一百的就属于比较火爆的电影了。也就是说一部电影拍完,电影厂获得的收入大多在90万以内。去掉成本,利润非常微薄。为了保证盈利,电影厂会尽量把成本控制在90万以内。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厂不敢拍高投资,以及大量运用特效的电影。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电影成本逐年上升;再加上电影行业受电视机冲击,观影人次逐年下降;电影回本越来越困难,电影厂也越来越不敢使用特效。到了80年代后期,电影厂纷纷取消特技车间,特效技术人员退休的退休,转行的转行,于是,中国电影特效彻底完蛋。

直到2002年之后中国电影市场重新崛起,中国特效才开始慢慢复苏,而这时已经是电脑特效的时代,特效公司基本以电脑特效为主。中国电影的物理特效完全断代了,自然也不会有人记得我们曾在几十年前就掌握了气爆技术,以为那是洋人发明的新鲜玩意儿。

许望秋躺在床上,看着模糊的天花板,发出一声长长地叹息。

中国电影特效和中国电影是连在一起的,中国电影衰落,中国电影特效就完蛋了。如果中国电影能好好的活着,那么电影特效也不会死。

这一切的关键就是统购统销,如果打不破统购统销,就算天王老子来都没用。

许望秋这些日子一直在考虑统购统销的问题,只是要想打破统购统销何其困难;上一世电影厂为了改变这个政策抗争了很多年,但由于牵扯的东西太多,直到1993年电影厂撑不下去了,统购统销的局面才打破。

不过许望秋没有别的选择,统购统销的政策不打破,中国电影的局面不会改变,到了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还是会崩盘,历史还是会重演。所以,就算知道那是南墙他还是会撞过去。

人活着总要干点什么的,而将这堵墙撞垮就是许望秋必须干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许望秋在孙旺泉带领下,和魔影厂各个车间的人进行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