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章 永历十一年 二(2/4)

头来,竟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意味在那神色之中,看得仍旧坐在桌旁饮着酒的另外两人不由得为之一笑。

“仁兄多年未曾归乡,今番见得,着潮州城只怕是比当初离家远游时还要繁盛几分吧?”

那个儒生离家已逾十载,最初是游学天下,后来赶上了清军入关,在各地杀得尸山血海,便只能暂且寄居于友人家中。等到清军第一波次的席卷结束了,他原本已经准备返乡了,结果哪知道尚未动身便从一些熟识的口中得到了郑成功、陈凯收复潮州的消息。如此一来,那里势必会成为清军进攻的目标,未免陷于险地,就只能继续在外游历,哪知道这潮州不光是没有重新沦陷,反倒是成为了明军收复闽粤的起点。

一别多年,记得当初离家时潮州官府对基层的失控导致豪强、土寇割据一方。彼此间战事频仍,对于乡间的破坏极大,更使得商旅裹足不前。那时候,潮州城就已经开始了衰败,原以为没个几十年是缓不过来的。岂料,这一遭返乡,看到的却是与想象中截然不同,却又与年少时曾经的那些太平年景有几分似曾相识,直叫他唏嘘不已。

“久闻陈抚军治才无双,今日见得,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啊。”

赞叹,自然是指向陈凯的,因为从收复,到经营,陈凯是出力最多的,对潮州本地的影响力极其巨大。但是,儒生今番如此,亦是源于他赴宴之前就已经了解到了在座的这两人如今尽皆入了那粤海商业同盟,其中一个还是在咨议局选举未选上,但却仍旧得了一个候补议员头衔——那粤海商业同盟和咨议局背后到底是谁,连儒生家的洒扫的下人都知道,他自然是要投其所好的了。

“是啊,陈抚军曾多次说过,仓禀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发展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是为了民富国强。”

“好一个民富国强,国朝能有陈抚军这般人物,实乃太祖高皇帝显灵了啊。”

儒生游学各地,见得最多的还是贪官污吏盘剥百姓,而明廷那边,亦是恨不得将控制区榨干了,好集结起更大的力量来与清廷争一日之长短。

如今尚且是乱世,明清双方更是要拼尽最后一口气来将对手掐死。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陈凯还在着力发展经济,恢复民生,甚至就连郑氏集团在其影响之下也全然是一副稳扎稳打的架势,实属罕见。

潮州的民生经过了崇祯末年的失控,以及清军“路过”,在郑成功和陈凯携手之下,扫平群雄,从而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甚至,由于潮州对于郑氏集团的心理定位从历史上那等守不住的军粮产地,转换为了能够固守的稳定根据地,原本的那等带有针对性掠夺性质的粮饷征收政策也没有得到实施。多年来,那一句“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至理名言,在潮州得到了切实的印证。

作为潮州本地的商贾,他们通过与明军合作自然是在这一过程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论起富庶,明时的广东便以广州、潮州和琼州为三甲。

广州作为省会历来是兵家必争所在,屠城,再兼着平南、靖南两藩的横征暴敛,早已是残破无地。而那琼州,虽是地处偏僻,但却依旧没办法在明清战争之间得以幸免,李成栋全取广东、李成栋反正、尚耿二藩策反杜永和、陈凯浮海收复,前前后后的亦是多次,饶是烈度都远远无法于广州相比,但却更不乏有本地的黎乱,使得琼州的民生水平不可避免的呈下滑状态。

相较之下,潮州在这一点上便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期的安定,使得人口滋长,流民入境,荒地得以大片大片的开垦;背靠郑氏集团,又兼着位于闽粤两省交界的所在,一旦地方安堵,商旅自是不绝,不愁销路的手工业自然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些年,整个广东都在倒退,只有潮州是经过了短暂的下降之后便迅速的恢复到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