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章 力从地起 十(2/3)

责;李定国则坐困云贵,现在自家那摊儿事情都还没折腾不明白呢,哪有功夫去找洪承畴他们的麻烦;至于郭之奇,虽说身为督师大学士,但广东和粤西南的明军战斗力几何,实在是不能指望的。算来算去,就只有陈凯曾经一度与洪承畴战了个你来我往,甚至还沾了些便宜。

当年,陈凯与连城璧不睦,这是王兴知之甚详的。甚至,包括连城璧的死,王兴若说是对陈凯没有怨气,那也是欺人之谈。

旁的不说,连城璧和高文贵在梧州力抗清军之际,张勇和胡茂祯可确实是从陈凯的辖区穿插进了肇庆府,从而实现了两面夹击。

更何况,连城璧死后,陈凯趁势占据了肇庆府北部地区,这使得他更有了放任洪承畴的嫌疑。哪怕,这样的嫌疑伴随着赣州大捷的传播开来,伴随着满清新一代名将苏克萨哈的败逃而被淹没在了称颂之声中,但是这些,对于王兴而言却并不能因而转变他对陈凯的看法。

若非是那一句“报仇”实实在在的说在了他的心里,他是万万不会来与陈凯商谈些什么有的没的。

每个人都有欲望,每个人活在世上,总会是有着信仰的。所谓信仰,并非一定是偶像化的神佛,也并不一定是某个声名卓著的人物,她可以是一种价值,是一种主义,也可以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于陈凯而言,自然是要灭亡满清,但是如王兴这般人物,他之所以能以一个潮州人的籍贯在广州、肇庆的南部聚拢起一支本地颇具盛名的土寇武装,对于义,大概才是价值观的最看重者。

陈凯记得,历史上,永历十年,广东清军集结战辅树万大军南下进剿陈奇策和王兴,陈奇策初战不利,少却,随后清军便展开了对王兴所部的围攻。两个月的时间,王兴所部始终为优势清军围攻。当时有人劝连城璧回朝任职,说白了就是劝他不要枉死在这里。但是,连城璧却回答以“与王兴首事而不终,是负兴也”,说什么也不肯离开。

两个月后,王兴击败清军,解除了围困,确是转危为安。可是两年后,清军再度来攻,将文村围了一个水泄不通,竟长达一年之久。到了那一年的春夏之交,文村粮食告罄,寨内买一升米要两千文钱,一只老鼠也索价一百文。王兴无奈,假称降清,为部下及老母、兄弟谋了一条生路,旋即在当夜便自焚而死。当时,连城璧正在外为王兴募集兵员,闻知王兴殉国,痛哭流涕,随后在严词拒绝了尚可喜、李率泰的再三劝说后,心灰意冷的回到了金溪老家隐居,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

从永历元年王兴受抚开始,到永历十三年王兴殉国,二人在恩平、新兴、阳江一带携手抗清,抛开其中一年连城璧入朝为大理寺卿以外,亦是一同出生入死了长达十一年之久。二人皆视对方为生死之交,连城璧不肯有负,王兴又如何能够咽得下这份杀友之恨?

“我怎知你不是在诳骗于我!”

陈凯的自信着实让王兴怒从心起,想起当年陈凯与连城璧之间的龌龊,想起那种可能,裹挟着最初的不睦,以及后来的怨气,一并呼喝而出。

那一份的怒气冲天,着实让李常荣一惊,当即便要站起身来,阻拦接下来很可能会爆发的斗殴。可是余光看去,陈奇策却仍旧是毫无动容,以着他对陈奇策的了解,这份镇定自若显然是对陈凯保有着莫大的信心,坚信这一切早就在陈凯的预料之内。

果不其然,陈凯看着王兴大怒而起,亦只是冷笑了笑,继而言道:“王伯爷把自家那几千散兵游勇的分量看得太重了吧。”

揣度人心,进而利用人心,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只是,若仅仅是为了利益,陈凯不觉得他要把每个人都算计在内,更别说是阴谋驱使。相较之下,他更愿意顺水推舟,在实现其人愿景的范围内借力而为,因为他相信这些人与他是有着共同的理想的,哪怕在细节上有着千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