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0293章 陈政事疏(3/5)

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对于任何时代的君王来说,这都是至理名言。

至于刘弘最后一个考虑,则与第二个考虑原因相同:此时的贾谊,还是太过于青涩,太过于理想主义了···

在后世,有这么一个搞笑的说法:大明时期的秀才,顶多能对应后世的小学生;举人对应初中生,贡士对应高中生,进士对应大学生。

对这种说法,刘弘向来是嗤之以鼻。

——秀才对应小学生?

笑话!

能通过院试考中秀才的,哪一个不是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八股经典信手拈来?

让后世的小学生背背看?

别说四书五经了,光是秀才郎那一手漂亮的书法,就能让后世的小学生求死不得。

至于举人和贡试,那更是不用说——范进中举之时,都已经五十四岁了!

在人均寿命普遍不高的古代,范进都已经到了即将入土的年纪,才考中举人。

五十四岁考中‘初中’?

那范进还真应该发疯——为自己那么蠢发疯!

到参加殿试的进士,其受考内容,那更是早就已经脱离了四书五经、八股套路的范畴,转而走上‘政治策论’的方向。

每一个在殿试中拔得头筹,成为状元的进士郎,其殿试考卷所书,必然是贴合时政利弊,且有针对性的切实际、可操作性高的政治建言。

这样的人放在后世,相宰或许够不上,但在中央历练几年,作为国家某部门主官来培养,还是够资格的。

但有一说一,即便是在后世,一个年轻人再怎么天赋异禀,也要在基层历练几年,再一点点提高。

明清时期的状元郎们,也都是要在翰林院先进修几年,而后方能入朝,从相对较低的位置一点点往上爬。

同样的道理放在汉室,也适用。

而贾谊,便如同后世的状元郎一样:满腹才华,却年纪尚轻,政治经验十分薄弱。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前途一片光明,但还尚需历练。

既然还需要历练,那就不太适合太早出头——历史上,贾谊在出头之后所经历的遭遇,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而刘弘‘剽窃’贾谊的《治安策》,转而推出《推恩令》的举动,就能很好地避免贾谊风头过盛,从而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得罪朝中大佬。

——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不外如是。

历史上,贾谊屁颠颠给文帝上了《过秦论》、《陈政事疏》(治安策)、《论积贮疏》等随便拿一个出来,都能当做一个王朝政治纲领的策论出来。

文帝也理所当然的给贾谊封了官,还让贾谊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成为了博士;不过几年之后,贾谊的官就做到了太中大夫一职。

要知道汉初的博士,可不是后世成千上万的高级知识分子,甚至都不是几十年后,武帝一朝烂大街的博士——汉初的博士,那都得是学术巨擘!

如历史上被任命为‘《诗》博士’的申公,就是楚元王刘交的同窗,荀子的徒孙。

因其曾在荀子门徒浮丘伯门下学习《诗》,并得到了天下文学界的认可,才成为《诗》博士。

再拿文帝朝另一位青年才俊来说:晁错奉命前往济南,得伏胜教授《尚书》而归,便被文帝任命为了‘《尚书》博士’。

什么意思?

——《尚书》的解读权,自此由晁错掌控!

也就是说,要想在汉室成为博士,那就要在保证对自家学说滚瓜烂熟的基础上,还要拿的出让大多数人信服的‘经典解释’。

换而言之:天下有几本经典,理论上就有几位博士。

能得到天下公认,有资格独家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