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0302章 供大于求(3/4)

求量,便在六万万石左右。

看上去,或许并不多——光是关中,一年的农产就能达到四万万石,关外再生产二万万石,不就够了?

实际上,关中确实能保证每年四万万石左右的粮食产出,但关外,每年二万万石的粮食,是无论如何都拿不出来的···

——占据汉室半壁江山的燕、代、赵,以及北地、陇右等边郡,即便是在没有受到匈奴人入侵的情况下,粮食平均亩产量也不到关中的一半!

一俟站起,整个北墙更是将全面绝收。

北方如此,南方也没好到哪里去。

——别说长沙、淮南等国了,就连历史上富甲天下的吴国,此时都还是遍地沼池的‘穷山恶岭’。

身处交通要道,商业贸易较为发达的齐国,更是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属于‘严重依赖粮食噤口’的典型。

整个关东,能产出粮食的地方,也就只有地势相对平缓,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梁国、楚国,以及河东、河内等郡。

不如此,关中也不足以被称之为‘天下粮仓’——天下年得粮米五万万五千万石,关中便贡献出其中的八成以上!

每年六万万石的需求,五万万五千万的产出,这就是汉室如今的粮食供求关系——轻微程度的供不应求。

这种状况,给了粮商囤积粮食、制造恐慌的操作空间,也撑起了粟米多年来八十至九十钱的单价。

但等明年,关中爆出三到四万万石宿麦之后,汉室粮食市场的供应关系,将发生极大的转变。

——年需求六万万石?

俺们关中,一年就能产出八万万石粮食!

这样一来,汉室的粮食供应关系,就见从现在的‘微量供不应求’,瞬间转变为‘严重供大于求’!

作为华夏贵胄,刘弘自是做不出后世资本那套‘为了支撑牛奶价格,把牛奶倒进河里’这种事来。

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三年之中,汉室的粮食价格,将大规模跳水。

即便粮食凭借其‘刚需’的特性,能勉强支撑在合理范围之内,也起码会降到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末期,关中粟米石四十至五十钱的程度。

所以刘弘如今正在做的,实际上并不是商人那套‘低买高卖’,而是以国家的身份入场,强制引导粮食价格下降,并由国家承担其中的大部分损失。

道理很简单:如今少府的粟米,是按照每石七十五钱的价格收购,等来年,面食逐渐被接受,并成为主流粮食之后,粟米的价格必然会下降。

即便是按‘百姓一时半会儿还是习惯食粟’的最乐观估计,少府也将在‘粟米专营’项目上,达成‘不亏不赚’的局面。

忙活一整年,国家财政没有一点好转,刘弘自然无法接受——所以宿麦,成为了刘弘补贴国家财政的手段。

等宿麦收获,汉室粮食的供应关系将立马发生改变,但天下百姓反应过来,是需要时间的。

将饮食习惯从粟米改成宿麦,恐怕就得花费好几年的时间。

而面食,也将因为其暂时‘不为人知’的工艺,而在短期内处于较高的价格。

根据刘弘的推断,面粉的价格,将在明年五月,光中宿麦大规模收获时,达到每石三百钱。

在随后的二到三年时间内,面粉的单价,应该会缓缓下降到一百二十钱作用,并在磨盘大规模普行后,停在一百钱左右的价格。

而粟米,也不会在一夜之间从九十钱降到五十钱——最起码在今年之内,粟米的价格还是不会跌破八十钱。

同样需要二到三年的缓缓下降,粟米的价格,才会下降到五十钱左右的价格。

也就是说,今年,少府还不至于在粟米专营之上盈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