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08,元帝好儒(2/3)

上让人去请来。他“虚己问以政事”,非常虚心地向大儒请教。大儒说:“古者人君节俭……”儒生不说“古者”不会说话,讲了一番古代人君如何节俭的大道理。汉元帝“纳善其言”,认为他讲得非常好,纳谏如流,立即照办,下旨压缩宫廷开支,把节省下来的钱拿去救济灾民。

儒生讲仁心仁政,但不切实际,毫无创意。他们不是从实际出发探讨水灾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只是从儒家经典里找古代人君遇到灾害时怎么办。古人做的事都是好的。古人没做过的事一定是不好的。

第二年山东灾情越来越严重,一石谷子能卖到三百多钱,“民多饿死”。汉元帝又去请教儒生。儒生说盐铁**、常平仓都是古人没有做过的事。这些事与民争利,逐利而忘义,不符合儒家的价值观。汉元帝于是宣布废除。

但是几年后他又不得不恢复盐铁**,因为盐铁收入没了以后财政出现了困难。这个不义之财不要还不行。他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

其实常平仓在平抑粮价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常平仓来自桑弘羊的平准制度。**在粮价低的时候购入粮食,防止谷贱伤农;在粮价高的时候抛售,平抑粮价,应对饥荒。现代也设有常平仓,即国家储备粮库。其作用之一也是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在国家出现灾害时常平仓能起到重要作用。

汉元帝因为常平仓不合古法给废除了。后来他恢复了盐铁**却没恢复常平仓。其实在粮价暴涨,百姓多饿死的情况下,常平仓不仅不该废除还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

但是汉元帝只从儒家教义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是说按儒家教义办事就是错的,而是说单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必定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汉元帝是真正的“独尊儒术”。他选拔、任用官员都是尽量找精通儒家经义的人。他说话、办事也是尽量按儒家经义来做。他从儒家的角度重新审视现行的经济、法律、外交政策,重农轻商,德主刑辅,以德服人。

他好儒不好法,对法律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可以说是一个法盲。这不仅影响到他治国施政也闹出很多笑话。

将军萧望之是朝廷重臣,“领尚书事”。“领尚书事”是监管尚书工作的意思,也就是协助皇帝批阅奏章、起草诏书。“领尚书事”的大臣属于朝廷的核心领导层成员,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

但汉元帝在宫里还有一个中书令石显帮他批阅奏章。中书令原本是帮助皇帝整理文件档案的官,没有权力批阅奏章。但汉元帝是个没主意的人,需要有人帮他参谋,并且身体多病,不愿劳力费神,就让石显帮他批阅奏章。

石显是个宦官。萧望之认为让宦官代批奏章不合法度,劝汉元帝不要这么做。但汉元帝离不开石显,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萧望之也因此得罪了石显。

石显诬告萧望之专权,建议将其移送司法。汉元帝傻了吧唧不懂移送司法是什么意思,以为就是问问话而已,就同意了。

第二天他见萧望之没来上班,就问石显怎么回事。石显回答已经被关入大牢了。

汉元帝又惊又怒,不是问话吗,怎么给下狱了。石显给他解释,移送司法就是下狱。

汉元帝不干了,下令赶紧放了恢复工作。石显说不能放,一放就说明我们抓错人了。您刚上任就闹出这笑话,让人知道了影响您的形象。事已至此只好将错就错,设法把这事遮掩过去。

汉元帝也是没主意的人,只好“从谏如流”将萧望之罢了官。

汉元帝心想我是皇上,能罢他官也能复他官。

过一些日子,汉元帝认为事情都过去了,打算重新启用萧望之。

石显岂能再让萧望之回来。他对汉元帝说萧望之对之前犯下的罪行毫无悔改之意,还说了很多有失体统的话。这种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