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360,洪武之治(2/3)

姓应该在房前屋后种几棵枣树、几棵桑树这些小事都想到了。

棉花因为明太祖的大力推广而普及。

明太祖以钱物补贴的方式鼓励百姓迁徙到人口稀少的河南、淮南之地,恢复那里的农业生产。

边防驻军在当地屯田,每个士兵五十亩地一头,自给自足,减轻内地百姓的负担。明太祖自豪地说:我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明太祖认为农业是富国之本,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在明朝恢复很快。

明太祖规定商业税为“三十税一”,也就是3.3%的税。税率很低。并且为了方便商人存储货物,明太祖特地安排地方政府建设仓库,为商人提供仓储服务。

不过明朝的路引制度妨碍了商业的发展。百姓离家百里必须向政府申请“路引”,否则杖刑甚至处死。这个规定对经商非常不利。

另外,明朝对利润大的商品实行专卖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对于海洋贸易,明太祖更不支持。商船出海也得申请“号票文引”。并且百姓不得擅自建造两桅以上大船,也就是说不能远洋航行。后来倭寇横行,为了防倭,明太祖甚至下令“片板不许入海”,连下海打渔都不可以。

明朝重农抑商。明朝的农业有所发展,但商业,尤其是外贸,相对于宋朝大踏步后退。

对于手工业,明太祖不重视也不抑制,相对于宋朝有一定的发展。

明太祖向往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希望百姓留在家乡,专心生产。他要求“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农民因此不得不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每天就是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回家睡觉。人员流动被认为是不安定因素。

明太祖把全国变成一个大集中营,或者说一个清心寡欲的大寺院。。

明太祖鼓励青壮年投入到生产当中。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明太祖嘱咐地方官要加以抚恤。八十岁以上老人享受酒肉粮食补贴。地方设立孤老院收养无人赡养的老人。

在他的努力下,国内的经济逐渐恢复,社会趋于安定。他的年号为“洪武”,史书因此称他的治下为“洪武之治”。

他在“救济斯民”的同时也致力于“立纲陈纪”,拨乱反正。

“立纲陈纪”用现在话讲就是推进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

明太祖颁布了“大明律”,发行了“大诰”。大诰是配合贯彻“大明律”的普法教育读本,用一些活生生的案例来解读“大明律”,让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老百姓也能知法、守法。

他把学校建到乡村去,立社学,推行教化。社学在传授四书五经这些圣人之说的同时也进行普法教育。《大诰》是学校的必修课。

明太祖恢复了科举,让学生们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明太祖要求科举考试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为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更不许表达与四书五经不符的见解。科举不考诗赋,只考政论。后来又对文章的格式做了严格要求,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八股文。

八股文有点类似诗赋与政论的混合体,既要求格式韵律,对仗排偶,又要求论述自己的政治观点。考一篇八股文等于把诗赋、政论一起考了。你必须有相当的文学功底,并且精通四书五经,才能写出一篇好的八股文。但是又要求技巧,又要求内容,这难度就大了。尤其是后来越来越强调格式,多个字少个字都不行,把八股文弄得华而不实,言而无物,成了形式主义的代名词。

不过最遭人诟病还是科举限定四书五经,限定了人们的思想。考生们的论述都统一来自四书五经,无非考的是谁课本背得熟,对圣人的观点理解得透。那自己的观点呢?自己的思想呢?没有了。如果有,那就是零分。比如人家让你阐述“君是臣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