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一章 提点(1/3)

赵淮次日随父亲过来了,他给赵琇行过礼后,退到一边站立,脸上还带着几分茫然,似乎不知道赵琇为什么叫他过来。

赵琇让人上了茶,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就问:“淮哥儿是几岁进的?都读了些什么书?”

赵淮还有些发愣,虽说赵琇是他姑姑,可这七岁的豆丁用这种明显的辈语气问他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怎么看怎么诡异。

赵启轩坐在旁边见状急了,扯了儿子的袖子一下:“发什么愣?你姑姑问你呢,没听见么?”

赵淮醒过神来,倒是没有因为父亲的语气不佳就给他脸色看,恭敬地回答说:“侄儿八岁进诸先生的私塾求,从三百千起,如今已经读完《论语》和《大》了,下个月就要开《孟子》。”

三百千就是基础,赵琇自己这三本书都只花了半年,虽然不清楚赵淮了多久,但至今只了四书的一半,也未免太慢了些。

如果是拜了位靠谱的老师,赵琇还可以猜想赵淮只是得比较仔细,但当年张氏决定要送赵玮去外头的堂求时,是将奉贤县境内的所有私塾都查过一遍的,她跟在旁边,自然清楚那位诸老夫子,正如赵启轩所说的,是位前朝的老秀才,为人比较迂腐,也不知他到底是真的如他所说的不想做新朝的官,还是水平有限无法再进一步,反正他已经做了五十年的秀才,脑子里的知识也还是五十年前的那些。

太祖皇帝登基后,曾经给科举做过小小的改革。他没有取消八股,只是增加了几道小考题。八股要考的是四书五经,小考题考的却是民生经济、律法人情。如果一个考生,八股写得很漂亮,小考题却答得牛头不对马嘴,那即使他采再好,也是中不了举人进士的。

诸老夫子在这方面的表现很糟糕,他在经史方面的水平还算过得去,但新考题他却是不懂的。他一脸嫌弃地说他心里只有前朝,看不上如今的科举制度,也不屑于习。而他教出来的生,最出色的也只能考中秀才,大部分人在县试府试就被刷下来了。县里凡是成绩稍微好一点、上进心大一点的生,都不会拜在他门下,除非是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先生,又或是囊中羞涩,贪图费便宜,才会来找他。

赵琇有些担心,不知道赵淮跟着诸老夫子了这几年。到底成个什么样子。

既然赵淮已经读完了《论语》和《大》,赵琇便挑了两个有名的句子来问他,要他做出解释。

赵淮回答得倒还算流利,看得出基础很扎实。但随着赵琇问的句子越来越多,问得也越来越细,他便开始冒冷汗了。抬头看看赵琇连书都没拿一本,随口就说出那些问题。他得苦苦思索一番才能回答,不由觉得自己的自信心被严重打击了。

他知道自己从小没能拜个好老师习。可他还是很用功的,在诸老夫子教的生中,也算是出类拔萃。可现在是怎么回事?他比不过有名师教导的赵玮就算了,为什么连赵琇这样的小女孩,也能将他比下去?

赵启轩在旁也看得胆战心惊,他原本觉得儿子很出色的,只要有个好老师教导教导,再用上几年功,考个秀才绝对没问题。可赵琇比他儿子还要小七岁,就能熟练地背出这么多句子,他儿子还得想一想才能回答出问题,莫非……他儿子没他想象的那么出色?他只觉得天都要塌了,赵琇一个小女孩,再聪明也没到能考科举的地步吧?儿子连她都比不上,将来真的能有前程吗?他是不是该抛弃妄想,直接把儿子送到哥哥们的店里去比较好?

跟父子俩严重被打击到的反应不同,赵琇的内心非常平静,她没觉得自己的表现有多么不合理。她在现代时,这些古经典从小开始,一直到大,都没少出现在课本里,她早就有了一定的了解。穿过来后,张氏对孙子孙女的教育又非常严格,早在赵玮八岁,赵琇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他们粗讲四书。后来赵玮上,每天了些什么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