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难产的魏公国官制(2/3)
州八郡国人口四百八十万,这还是并入平原七县八十万,河内三县十万,代郡十万这一百万人口后的数据。
黄巾之乱前,冀州有人口五百八十万,现在加上外来的一百万人口,却只有四百八十万人口。
其中,整整有二百万人口不见了,前后不到七年的时间里,黄巾之乱有折损,皇甫嵩当冀州牧时清洗太平道有染的百姓又死一拨,张举、丘力居抄掠冀州的时候又死一些。再加上难以遏制的疫疾造成人口连年折损,现在还能剩下三百八十万,还算是很不错了。
起码,一代人的时间就足够恢复到六百万人口。
不计已经取消的平原国、清河国和赵国,新的冀州八郡国之中,足足有六个封国,四个是河间孝王一脉,这就是河间孝王刘开一系强大之所在。可惜封王被夺了理政、治民和统兵权,否则谁能从河间孝王刘开一脉手中夺走富饶的河北?
刘氏封王中,如陈王刘宠那么神勇的强人只有一个,不得不说刘氏宗室就是顽强。
从版图上来说,魏越不喜欢太大的州或郡,他的理想划分方式应该是一郡大的十二县,小的九县人口三四十万,一州五个郡为妙,人口二百万为限。
现在的他实在是没有力量去改变太多,只能先改造自己控制范围的郡县行政编制。
魏郡得到空前的强化,先例就是帝乡南阳郡,南阳郡三十六个县,汝南郡三十七个县,都是人口过二百万的大郡。
一个四十五县人口二百万的魏郡,待封公建国后成为魏公国后,如何治理就成了一个不可拖延的大问题。
如果连魏国都治不好,又怎么可能治理好冀州,及河北?
在两汉王国官制的基础上,如何取舍、分配权力体系,就成了魏越一个人要考虑的问题。无数人眼巴巴等待着这个问题,他们再心急也不敢在这个问题上插手、进言,这是独属于魏越的禁脔,不容他人染指。
魏越特意邀贾诩来邺城,贾诩对这个问题也保持沉默,他可以在冀州新版图规划时给出适当的意见,却不会在魏公国官制建设中表态。
索性,在一众谋士刻意沉默下,魏越颁布了今后魏公国的官制体系。
不是简单的三省六部九寺制度,其中有很多问题,首先一个大问题就是三省分权后有太多扯皮的地方,权责划分不清晰,不利于政务运转。
中书省源自汉武帝时期的中书令,司马迁宫刑之后担任过中书令,中书令司马迁在朝堂集议时位在丞相之上,设立之初分的就是丞相的职权。后来发展为枢密院、内阁,干的都是议政的事情。
尚书省来源于尚书令,负责的是具体的执行工作。
门下省则是皇帝侍中、各种侍御史、谏议大夫、议郎综合发展来的,以拾遗补缺为主,纳言之官,是皇帝的侍从官。
三省制度除了尚书省有必要之外,中书省分割相权,门下省又与监察体系缠绕在一起十分混乱,隐患很大不能直接死板硬套。
再说六部,六部每一部有四司,六部合计二十四司,这每个司职权或多或少与九寺职权有重叠的地方。如刑部与大理寺,户部与司农寺,兵部与卫尉寺、光禄寺之间的职权纠葛……所以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并不适合现在使用。
自汉以后对丞相权力的各种限制、打压以至于取消丞相,根本原因在于皇权与相权的争执,以及皇室内帑财富与国家公库财产的混淆。
魏越有信心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压死官员,让他们老老实实干活,不敢把手伸的太长。可他之后,官员们的手必然伸入国库,国库无法令他们满足,就会把手伸到内帑之中。而且国家盐铁税、田产收入是国税,归大司农这类衙门管理;而少府、太仆寺则管理的是皇室各地私产的经营。
政务、财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