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难产的魏公国官制(3/3)
方面都分割的这么明白,更别说敏感的军权了。
三省六部制不能照搬,三省不能搬,六部更不能直接搬……而现有的公卿,尚书台模式灵活随意,让习惯了上下官位整整齐齐的魏越始终有些别扭。
不管怎么说,重设官制来说有这么几个问题先要解决:第一要不要设立一个完整的丞相机构,丞相机构上承自春秋,是国家政务拟定、执行单位;第二是税务财产分配,公室的就是公室的,国库的就是国库的;第三就是军权的分配,到底是归丞相,还是设立中尉分丞相之权,又或者中尉掌公国兵,郎中令执掌公室卫队;第四就是监察体系的建立,有御史台、都察院这类模版可以参照;第五就是侍从官,侍中、光禄、谏议大夫。
魏公国肯定要设立国相一职,总不能让重臣们集议来讨论国政吧?必须要有一个负责人站在台上,出了意外事情也好推出去背黑锅。丞相背黑锅这种把戏,汉武帝玩的非常溜。
然后是执行单位,即尚书台。尚书令、尚书仆射职权综合再平均分配后,就是后来的六部尚书,魏越准备直接推出六部尚书,也有覆盖全国军政各方面的二十四司,只是尚书台并没有议政的权力,只是一个颁布政令的平台。
董卓摄政以王允为尚书令,曹操摄政以荀彧为尚书令,这都是摆明的例子。自己不需要一个可以影响、控制尚书台工作的人,需要的只是一个能正常运转发布政令、人事调动命令的平台。给这个平台制定工作条例,可以驳回有悖常理的乱命就可以了。
所以六部尚书可以有,六部二十四司也可以有,除了驳封权力外,六部二十四司没有任何的权力。
具体的施政权力还是参考当下,以九卿来负责实际工作,改九卿为九寺。
寺者,侍也,意思是服侍国君,国君能亲自领导的。
首先是太常寺,负责祭祀,祭祀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太常寺排在九卿第一。
然后是光禄寺,因为是公国,所以可以命名为郎中寺,负责的是公室扈从、郎官、宿卫工作,郎中寺排在第二。
第三是卫尉寺,负责首都卫戍工作,是对郎中寺的补充。
正好应对‘国之大事唯戎与祀’,这三个卿位是很难动摇的。
之后的太仆寺、廷尉寺、鸿胪寺、宗正寺、司农寺和少府寺,唯一的改动就是廷尉寺改名为大理寺。
司农寺负责国库,少府寺服务于公室内库,国库、内库分开互不干扰。
然后魏公国再设立中尉负责兵役法运转,以及御史台监察上下,以及负责仪仗、特务工作的执金吾就算完事了。
如此一来,眼前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然后一个更大的问题出现了,该怎么给魏公国内的官员制定官秩,是按着一年俸禄简单、直接的以多少多少年俸来分级,还是推出九品官制?
和之前一样,这种敏感的东西影响深远,祸福就在当代,没人敢给魏越提意见,只能魏越自己来想。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