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司马光向师爷讲上书奏议的历史(2/3)
些各朝代的常用奏议文体:书,《文心雕龙》称:至太甲既立,伊尹书诫;死庸归亳,又作书以赞.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书就是最古老的奏议类文体。《文心雕龙》称周朝臣子拜谢,赞扬天子,谨受天子的册命,谦让所赐荣誉,都用上书。“书”的用途和内容很广,可以针对朝政问题、君主和其他大臣的言行。“书”在后来也发生了演化,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用途。“书”在魏晋以后已经很少见,逐渐退出上奏言事的主题,让位于其他文体。一般而言,秦汉时期的奏议比较简朴,要求严格。秦朝开始正式规定奏议的书面格式、内容。“衡石量书”一般的看法指是的是书简的重量要用衡石计量,这里的“书”就是指大臣所上的奏议文书,秦朝的奏议大部分称“书”。汉朝的奏议制度和奏议文体有些变化,但“书”这种文体保存下来。三国时期,奏议中还有“书”这种文体,即大臣向皇帝上书进言。从三国时代的奏议可以看出,“书”是大臣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言事于主”,奏议也表达了特定的评论或议论.奏,文心雕龙称‘奏’以“按劾”,又称:‘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尚书·尧典》有‘敷奏以言’句,意为陈述进献治国理政之言。奏是大臣们向君主表达的对策、想法和看法。晋朝、北魏、南朝宋、唐朝、本朝等朝代都有“奏”这种奏议文体。据《文心雕龙》记载:秦朝时开始把“书”改为“奏”。到汉代正式确立“奏”的文体和内容格式。汉朝的“奏”很多,大多书写的很有文采,是凭借斗志和骨气完成陈述进献之国理政之言的。秦朝的御史大夫和汉朝的御史中丞的职责都是弹劾奸佞,所以经常用上“奏”进言皇帝。汉朝以后的“奏”很少用到。魏晋时期向皇帝进奏,多用“启”这种文体。“奏”后来演变为“疏”这种文体,“奏”疏同用。奏议的名称也一直演变,秦朝称奏,汉朝称封事,唐朝称奏抄、榜子,宋朝称奏状,各朝的“奏”的格式也有所不同。这些奏议可以看出,“奏”是指对既定朝廷制度存在的的问题,进行汇报,同时表达对策,向皇帝进言献策。“奏”也是针对朝廷制度提出对策和想法,向皇帝进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奏”也是针对皇帝提出的谏议和对策。表,《文心雕龙》称“表”以陈情,又称:“‘表’者‘标’也。”《文心雕龙》比喻“表”是标志性的器物。“表”即是用来向皇帝陈述事情,使之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这种文体后来也发生了演化。秦代确立“表”的文体,汉代沿用,使用范围较宽,这时的“表”类似于奏。南北朝后,“表”的使用范围受到局限。唐朝有“表”这种文体。“表”在唐宋以后的使用范围进一步缩小,仅限于仪式上的陈谢进贺,而上书言事的功能基本全无。“表”的格式在各个时期也是不同的。议,《文心雕龙》称“议”以执异,又称:“周爰咨谋,是谓为议。‘议’之言宜,审事‘宜’也。”“议”就是讨论国家制度、朝政和治国理政的得失,是很恰当适宜的谋划、谋议。“议”这种文体后来也发生了演化。“议”在后面的朝代也可用来表达对其他大臣所上的已有的奏议反映的问题持有疑议,或进行补充表达意见。在北魏、南朝、宋朝,“议”这种奏议很多。“疏”在各朝有不同的用途。疏是从“奏”演变而来,两者异名同用,合称“奏疏”泛指奏议。“驳”是对其它大臣的看法持不同政见,对其他大臣的建议表示不同意见。章,《文心雕龙》称“章”以谢恩。主要用来陈述事情的缘由。“章”与“表”文体和内容用途相近,有时很难分开。汉朝时比较流行,在唐宋以后比较少见。启,《文心雕龙》称:‘启者开也。高宗云:启乃心,沃朕心,自晋以来盛启,用兼表奏。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可见‘启’主要用来开导启发君主,是大臣们平日里用来劝导皇帝的一种奏议文体,内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